引言 爆竹声中一岁除,春风送暖入屠苏;千门万户曈曈日,总把新桃换旧符。——《元日》
清华大学是我国最为顶级的大学之一,它的前身是1911年成立的清华学堂,在之后的时间里,虽然名称几经变化,但始终是无数学子期盼的顶级学府。清华大学自建校以来,已历经了100多年的时光,为我国培养了数之不尽的人才,为新中国的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。在清华百年校史中,诞生过许许多多的故事,下面就为大家带来清华大学发生的一个故事。
一、清华的入学考试
清华的一位教授,给学生出了“孙行者”的上联,结果过半的学生不合格,只有一人拿到了满分。那这又是怎么回事呢?清华大学明明汇集了社会最为顶尖的学子,怎么会连这样一个三字上联,都对不出一个合适的结果呢?这个故事还要从1932年开始说起,那时的清华大学正好恰逢招生季。
经历了一番激烈的考试后,无数学子脱颖而出,但清华大学有一个惯例,学生还需要进行一次入学考试。那时负责国文考试出题的老师叫做陈寅恪,他可是一位鼎鼎有名的人物,是清华大学百年校史中的四大哲人之一,也是我国近代历史上著名的历史学家、文学家、诗人。所以此次的国文考试出题,陈寅恪先生当然不让。
二、两个题目
那时是一个大发展大变革的年代,学生们都以为此次的考试出题,应该是紧贴时事的,所以有不少的学生,此前还做过相关准备。结果到了考试的时候,国文考试的题目,让很多学生有些猝不及防。这次的考试只有两个题,第1个题是让学生以《梦游清华园记》为题做一篇文章,第2个题目是让学生对一个对联,而这个对联正是我们上文所说的“孙行者”。
那时很多学生在看到这样的题目后,顿时心中暗自窃喜,觉得这次的国文考试,实在是太简单了,想必通过不是难事。但是学生在经过思考后,发现此次的题目,远比心中想象的难。陈寅恪先生是何等的人物,他出的题可没那么容易能得出答案。第1个题目还比较简单,只是做一篇文章而已,这对于学生来说是基本功,即便考不出很好的成绩,也不会差到哪里去。难点在于第2个题目。
三、学生给出的答案
学生在写完文章后,就开始思考如何对出下联了,但就是这样一个看着非常简单的上联,有不少学生将自己的答案写了又涂改,但不管怎么改,就是感觉自己给出的答案文不对题,干脆随便写了一个答案,或者直接交白卷了事。而后陈寅恪先生看着学生的答案,也是暗自叹气,因为这些答案五花八门,有对“猪八戒”的,甚至还有对“白骨精”的,很明显,这些答案是不合适的。
陈寅恪先生希望的是考查学生的对联功底,而不是考查学生的《西游记》功底,所以他毫不犹豫的,将“猪八戒、白骨精”这一类的答案,全部判为了不合格。而后又往下翻看着,终于陈寅恪先生发现了一个亮眼的答案,这个答案是“祖冲之”,为什么他会觉得这个答案合适呢?因为此次的考试,主要还是考验学生能否分辨,对联中的虚字和实字,能不能巧妙的运用虚实的变化,能不能分清平仄声。而“祖冲之”这个答案,就很好的照顾了这几点。
后来陈寅恪先生就对“祖冲之”这个下联打了高分,然后又继续看下去,后来有一名学生给出了“王引之”的答案,这又让他的眼前一亮。“王引之”这个答案看似平平无奇,但完美的贴切了对联需要的几点要素,也是一个非常好的答案,当即也给这个答案打了高分。值得一提的是,这名给出“王引之”的学生,叫做周祖谟,后来他成为了极为著名的语言学家。
结语
当试卷即将看完时,陈寅恪先生终于发现了一个合适的答案,那就是“胡适之”,这个答案让他大为赞赏,当时就给他打了满分。考试结果出来后,大部分学生没考好,少数几名学生拿到了高分,但满分只有一人能拿到。总的来说,此次的入学考试,让陈寅恪先生挺不满意的,但好在有几名很优秀的学生,这让他的心里有了一丝安慰。对联是我国的文化瑰宝,我们不能忘记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财富,要积极的学习它,将这一传统文化传给后人。
参考资料:
《元日》
《清华故事》
原标题:清华教授出上联孙行者过半学生不及格仅有1人拿满分